学院风采

文学院举行本科生线上主题学术沙龙


【来源:文学院团委 | 发布日期:2020-05-25 】 【选择字号:

为活跃本科生线上课堂文化,促进文学思想交流,拓展学生儿童文学学术视野,5月9日上午,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课程师生以“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为主题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了线上学术沙龙。

沙龙由授课教师李利芳教授召集,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马萍、向丽妃两位同学主持,选修课程的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及部分其他年级或学院的学生近100人参加。此次学术沙龙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主讲人发言以及李利芳教授总结发言。

(线上学术沙龙截图)

本次沙龙由张诗睿、费志萌、马清沣、孙若烛、王馨怡、吴怡洁、马皓哲、杨波八位同学主讲。张诗睿、费志萌、王馨怡首先运用文学四要素活动论对主题进行了探讨。张诗睿认为好的儿童文学能够发现儿童的生命特质,既关注现实儿童的真实生活状态,又能引导儿童进入真善美的世界,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的儿童文学总能以适合儿童的叙述方式表达文本,其作者和儿童读者之间有一种相通的文化代码。费志萌认为好的儿童文学能够实现文学性与儿童性的和谐统一,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不是一味追求商业价值的粗制滥造之作。好的儿童文学在简单中隐藏深意,一直伴随儿童成长。好的儿童文学能够实现现实与幻想的有机融通,特别是能够把握好对现实世界艺术地显示与遮蔽的尺度。王馨怡立足电子媒介时代关注儿童文学概念的变化,指出多媒体儿童文学、网络儿童文学、儿童影视文学都应该是当下我们需要积极关注的文类,好的儿童文学要与时俱进,随时代变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好的儿童文学要对儿童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对“教育”意旨的广博含蕴,同学们均表现出深刻的洞见。马清沣认为好的儿童文学就是要做儿童的一面镜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关注儿童所关注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走进儿童心灵。此外,好的儿童文学要教会孩子学会质疑、反思、批判。基于当下的现实关怀,马清沣认为好的儿童文学要教导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尤其在性教育方面要有所加强。孙若烛则从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出发,细致地解析了好的儿童文学应该具备的各种标准要素,并将其概括为:“让读者愿意去翻看这本书,完整地读完,然后还想多次阅读,并能对儿童言行、思想、认知、判断、审美等进行指示和规范的作品,就是好的儿童文学。”马皓哲则从解析“什么是不好的儿童文学”这一论题切入,指出好的儿童文学能站在儿童本位,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人文”侧重于还原,关心儿童本身的生命体验;“关怀”是对儿童文学价值功能的思考,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价值导向。

(从左至右为:李利芳教授、孙若烛、杨波、费志萌、马皓哲、张诗睿)

引入更前沿的理论研究方法论观照“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这一议题,是同学们发言中另一突出的亮点。吴怡洁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开放的、可沟通的、可交流的。儿童文学究竟如何尊重儿童主体性,如何基于儿童本位立场呈现艺术世界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多元性?吴怡洁引入了主体间性理论,指出儿童文学作品与读者、作家与儿童世界是主体间的共在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好的儿童文学向一切主体开放,具有最大的可沟通性。指出作为重直觉体验和对话的人文方法论,主体间性对于儿童文学诗性艺术的研究具有深度拓展的可能。杨波引入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考察童年概念的变化,指出当“儿童成人化”成为一个问题时,好的儿童文学应该如何适时作出调整?同时运用佩里·诺德曼的理论,对图画书中的图画内容作了符号解读。杨波最终得出结论,好的儿童文学具有积极的道德教化功能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从左至右为:孙若烛、马清沣、吴怡洁、王馨怡)

李利芳老师在总结中指出,线上学术沙龙是同学们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整体显示出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超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对老师提供的线上学习资源运用充分,从前期翻译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的集体作业中受益良多,每位同学的理论表达都自成一体,思路明晰,结构严谨,文本解读细致,同时学术思考时时不忘关怀现实中的儿童,深刻体现出儿童文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同学们均精心准备,与老师反复沟通,汇报时文图结合,表达大方自信,且整体上学术视域开放,思想活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沙龙。同时李利芳老师还指出了同学们发言中有待完善提高的一些环节。

本次学术沙龙是本科生线上教学活动的一次大胆尝试,让师生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学术氛围与激烈的思想碰撞,为后期课程改革与教学成果产出积累了较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