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生科之声 | 生命科学学院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与分享学习会顺利举行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团委 | 发布日期:2021-12-27 】 【选择字号:

为加强新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促进志愿者间的沟通和交流,探索志愿服务创新模式,2021年11月20日晚,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发展中心举办了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与分享学习会。

首先由青年发展中心理事长李翔业对志愿服务进行简介。
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一词本义是意愿,志愿者的定义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其定义比较多,联合国定义和中国依据国情定义的志愿者表述上不一致,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其次,是志愿服务的历史。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中外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是不一致的。

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首先是萌芽阶段,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活动。之后是扩展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最后是规范阶段,二战后由政府或私人集团进行规范化,推动着志愿服务的发展。
国内志愿服务的发展是随改革开放而发展。开始于1978年,在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此之后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规范有序的阶段。现在的志愿服务更加多样化,规范化。

最后,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工作特征是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我。

接着是青年发展中心干事段盈盈为大家讲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
首先是为什么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她从自我取向、人际取向、情感取向三方面来解读中国志愿者增长的原因。
其次是如何成为优秀的志愿者。她向同学们展示了几组志愿服务的照片,强调了由内而外的热爱和自然朴素的服装。

最后是优秀志愿者事迹分享。太原理工大学的钱强从2010年加入太原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中心,成为志愿者以来,三年中,他始终热心于校园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从劝募爱心包裹关爱贫困儿童到走进敬老院关怀孤寡老人,从为农民工募捐衣物到帮护残障人士,从火车站春运志愿者到城乡社区挂职,在青海、在广西、在北京,也都能看见他志愿服务的身影。“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者”李英立在河南发生汛情后,第一时间召集应急救援队展开物资筹集、人员调度、车辆安排等工作,长途奔波400公里,带着救援物资、车辆连夜到达河南省卫辉市开展救援。到达灾区后,他顾不上劳累,立即整合队伍,对接当地政府,带领队员将物资有序分发到各村安置点,并用救生艇将带去的生活必需品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带去了沂蒙老区的关心支持,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最后,青年发展中心负责人吴黔香介绍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志愿服务队。
首先是组织构架,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志愿队管理人员的组成。
然后介绍了部分日常活动,例如流浪集废、图书馆志愿活动、兰大小灯。
最后,希望大家能多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别样的精彩!

本次分享会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院志愿服务的整体情况,也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期待生科ers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无私无畏地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和热。